查看原文
其他

城市灵感 | 一杯啤酒引发的节庆,青岛人的快乐因子

IDEAFUSION 2022-10-29



啤酒炸鸡,那一大口冰爽的快乐,任谁也无法抗拒。身居啤酒之城的青岛人,恐怕是最为感同身受的。从1991年开始,青岛就举办了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,举办至今已发展为超400万人次的亚洲最大啤酒盛会。


青岛,城市里仿佛就飘着啤酒花的焦香。啤酒虽属舶来品,但经百年发展,已深深嵌入青岛人的灵魂基因之中。



一年一度的啤酒盛会,青岛的大街小巷装点一新,举城狂欢。啤酒节每年于占地近 500亩、拥有近30项世界先进的大型娱乐设施的国际啤酒城内举行。


由开幕式、啤酒品饮、文艺晚会、艺术巡游、文体娱乐、饮酒大赛、旅游休闲、经贸展览、闭幕式晚会等活动组成,酒香四溢、激情荡漾,狂欢不止。


不仅吸引众多当地人前往,而且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游客慕名而来。



独特的啤酒文化,刻在骨子里的快乐因子,青岛人的节庆还不止于此,青岛还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民俗节庆活动,每一次节庆活动,都带给青岛人无限的快乐。






青岛田横祭海节是一项具有独特内涵并代表了青岛海洋文化的节日,至今已有500年历史,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祭海活动。


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北方的齐鲁文化、燕赵文化中就包含了非常突出的海洋崇拜元素,人们把海洋作为有生命、神秘的对象顶礼膜拜。



田横岛海神庙里供奉的海神娘娘,其地位仅次于观音,是当地最信仰的神,当地渔民通过大型的祭海活动,祈求海神娘娘的庇佑,希望出海顺利,满载而归。



除了祭拜海神娘娘外,祭龙王也是节庆中重要的一部分。祭海前一天,渔民们将海边的龙王庙打扫一新,悬挂大红灯笼,摆香炉、祭案,贴对联,披红挂彩。渔船面向大海,一字排列,将渔具和网具摆放整齐,一张张供桌上摆满了面塑圣虫、寿桃、鱼、各类糖果、点心等,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供奉,场面尤为壮观。




海云庵糖球会一般于农历正月十六在海云庵庙会举行,是青岛市区内三大传统庙会之一。因庙会上卖山楂糖球的特别多,久而久之,便习称为"海云庵糖球会"。



庙会之日,代表着青岛民俗的茂腔、柳腔、皮影、杂耍、剪纸、年画、秧歌大赛、锣鼓大赛等民间艺术活动在此聚集表演,造型各异的糖球琳琅满目,各种风味小吃和手工艺品应有尽有。



而传统的萝卜节后来与海云庵庙会一起举办,全称为海云庵萝卜·元宵·糖球会。一般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六举行,历时8天。


主会场设在海云庵区域,以海云广场、糖球广场、嘉禾路为中心,在节会举办期间,组织开展萝卜雕刻大赛、花样糖球制作大赛、狮王争霸赛以及国家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等各类文体活动与大赛,甚是一番热闹景象。





青岛天后宫拥有三大殿堂,主要是供奉妈祖、龙王和财神,庙宇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。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一般包括新年撞钟仪式、“迎新春”对联、灯谜大赛、民间艺术杂耍、民间游戏竞技表演、“祭海”民俗表演、民间剪纸大赛、元宵灯会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,是青岛市区最具代表性的海洋民俗文化庙会,在青岛人的心目中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




崂山沙子口庙会起源于明永乐二年(1404年),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。明崇祯7年(1634年),渔民们因为连年丰收,便在姜哥庄村东黍子冈盖一座庙,起名"沧海关",内供奉龙王和天后,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、避灾、祈福的美好愿望。



作为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,如今已被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,增添了保护海洋、人海共荣的人与自然和谐主题,倡导生态保护。每年正月十三日庙会时,庙会香火鼎盛,波及即墨县及沿海各渔村,是青岛人不可割舍的民俗文化一部分。




在青岛各种各样的民俗节庆里,流动着独特的文化因子与快乐元素。在民俗节庆,青岛人不仅可以体验传统文化的深刻底蕴,里面民俗元素-“吃喝玩乐艺”,也让人快乐加倍!



田横祭海节首要的是蒸面塑。面塑,北方人也称为饽饽,面塑的重量一般在两公斤以内。面塑的造型也是可圈可点,如寿桃(当地人每逢喜事做的一种面馍)、"双燕戏春,八仙过海"梅花、牡丹等饰物以及盘龙(当地称神虫、升虫,把它放在粮屯、钱包里取"神升"的寓意)有头眼身尾,选型生动,并绘上油彩,生动形象。





即墨花边,是鲁绣的一种,又称即墨镶边大套,"是一项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优秀民间传统抽纱工艺,主要原料是优质亚麻布和特制丝光线,色泽以米黄、漂白为主。因其针法工艺独特,造型宛如浮雕,在国际市场被誉为"抽纱行业的妙品瑰宝"。


在织绣上,它运用了70多种花边和刺绣的针法,并用镶拼,将花边和刺绣连缀成套,使两种不同的针法虚实照应,和谐统一,达到色调清秀,浮沉有序,宛如浮雕的效果,形成了即墨花边的独特艺术。





葛村榼子,是即墨当地久负盛名的民间木雕工艺品,又称“饽饽榼子”“果模”“糕饼模子”“榼花”等,是一种带有花纹图案的模具,用来印制面食,传承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。


在青岛的各种民俗庆典上都能看到榼子的身影,它的出现,也意味着年关将至,年味越来越浓了。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购入葛村榼子,准备制作过年的花样馒头,迎接新一年的到来。





周氏布老虎采用民间传统的手工方法制作,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。它的制作工艺需要较为细致的手法,根据老虎的外观色调进行设计,用针线缝制,依次把棉花或丝绵填充到老虎的各个部位,最后用线绳勒出老虎脖子,在老虎后头用绳索与虎尾相连,整理成形。



可以用于小孩的鞋袜、衣物等等,不仅有浓重的装饰性和辟邪意义,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。




茂腔和柳腔主要流行于青岛地区的地方剧种,而且都是由民间说唱的“本肘鼓”形式发展演变形成的。“肘鼓子”也称“轴棍子”、“周姑子”,“老拐调”、“哦嗬唵”,是指本地“肘鼓子”的意思,流传于平度、即墨一带而后发展成了柳腔;流传于胶州、高密一带则发展形成了茂腔。所以有“茂柳不分家”,同被誉为“胶东之花”。



在演出过程中,伴奏乐器逐步完善,角色分工越来越细,化妆、服饰和脸谱也有了较严格的要求,流传的地区也更为广泛。清代吴长元在乾隆年间编辑的《燕兰小谱》中,记述了当时在京演出的“花部”演员26人,其中列为第二名的就是即墨人于永亭,而且被誉为“名辈”。花部也称“驳杂”、“乱弹”,是对表演粗犷、语言通俗的梆子等地方戏的泛称,柳腔亦属梆子戏一类。





烙画故称为“火针刺绣”,又叫“火笔画”、“烫画”等。烙画相传起源于秦汉时期,以烙铁代替毛笔,利用碳化原理和控温技巧,在葫芦、竹木、宣纸、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出山水、人物、花鸟鱼虫等形象。



随着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,目前大部分烙画采用电烙笔,可以调温,同时运用勾、勒、点、染、擦、白描等手法,烫出黑褐黄白等多层次与色调,具有较强的立体感,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,集合了自然和高雅为一体,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。




莱西木偶戏是一种中国传统木偶艺术,古称傀儡戏,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。莱西木偶属杖头木偶,与南方的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有所不同,莱西木偶身形高大、机关多样、动作丰富,造型讲究个性、夸张、精美。



木偶表演时讲究举功、捻功和步功,操纵木偶要稳、准、正、平,并根据戏剧人物的动作展现步法、跳跃、翻身、转身等表演技巧。


木偶戏的传统剧目有《斩皇袍》、《高老庄》、《三娘教子》、《空城计》等,这些剧本均为口头传承,保留了民间鲜活的语言,在文学性基础上,兼具民间性。表演时,由京胡、二胡、鼓、锣、钹子等组成的乐队及演唱者根据剧情进行伴奏、伴唱,配合默契,可谓有声有色。




一杯啤酒,带来了青岛人无限的快乐。青岛作为一座中西文化交融最为典型的城市,德租时期受到了外来西方文化的撞击,本土文化引起了强烈的震动,但是传统节庆、民俗依旧保留在文化根基里,青岛人每年风雨不变地举行各种节庆活动,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将这份快乐带入生活中。




END

< 城市灵感 >下期预告↓

|青岛应用篇|



©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

原创素材版权归IDEAFUSION所有



往期精选

城市灵感丨青岛,谱写中西建筑恋曲

城市灵感 | 长沙马王堆汉墓:千年惊梦,湘绣入魂

灵感小店

“一稿过”-设计师专属文具套装


微博/视频号/抖音/小红书:

@IDEAFUSION

点击在看,分享灵感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